财新传媒
2010年10月29日 11:55

閒考枯菊一首

閒考枯菊一首 

沈尹默有一首詩:「不問天成力,爭知物死生。焦勞千瓣曲,拼得一身清。氣漸偏懷故,毫輕似忘情。籬東蕭瑟處,息壤倩誰耕。」

這首詩作於1955年,不著詩題,但是詩後有親題而未完成的小跋一,文曰:「略向無人處一吟/往者聞之乎聞之矣□尹默/乙未秋末有懷而(以下缺)」由於沒有題、沒有序,詩是以小草書寫在半張尺方習字紙上,字句全未塗改,看來似草稿又不似草稿。這件小文物是夾在一本《劉石庵詩稿》的字帖裡輾...

阅读全文>>
2010年10月18日 22:55

怎樣起筆寫古典詩(之三)

怎樣起筆寫古典詩(之三)

接下來要說的是仄韻律絕少見的原因與平韻律詩的出句末字的講究。

仄韻律詩不是近體詩的正格,但是幾乎沒有人提出過為什麼少見的原因。我自己推測是音樂性的問題。這就要從律詩裡的一些音樂性講究說起。

非常少見的三韻律暫且不說,一般的律詩至少八句,押平聲韻的句數少則四句、多則五句,都還講究韻字要諧以「陰平陽平互見」,用今天的普通話誦讀起來,最好不要通篇都押陰平或陽平字。押平聲韻的非韻...

阅读全文>>
2010年10月17日 13:24

怎樣起筆寫古典詩(之二)

怎樣起筆寫古典詩(之二)

把前文用另一種說法重溫一遍。

一、音節傳統詩詞的讀法,以兩個字為一音節,故音節停頓處,讀音可以更清楚的被辨析。近體詩發展之後,詩中的平仄才有刻意的安排。於是在音節稍微停頓的地方,同時有了有平仄的變化。平聲悠揚,仄聲急促,一方面也經由快慢的交替,來表現字音的節奏。

二、韻腳和律句的判讀~~1.偶數句最後一字押韻,有時首句也押韻。該用韻而未用韻,稱為出韻。 2. 除非較少數「拗救」...

阅读全文>>
2010年10月16日 10:38

怎樣起筆寫古典詩(之一)

怎樣起筆寫古典詩(之一)

一般近體律絕,首重聲調──亦即平仄;八句之律詩、或四句之絕句都有定式。隨手上網,很容易就可以查到幾個基本聲調的格式。先看首句第二字為平為仄,如為平,即是平起,一般五言平起首句如用韻,則其聲調格式大約就是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是五言絕句之平起(首句第二字為平)而首句不用韻,則其聲調大致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一樣...

阅读全文>>
2010年10月14日 10:15

水二首

水之一

此水幾時能一休?爭隨洗耳且逃牛。

海天雲雨看環復,矢溺精神悟道流。

飲我澄明因濯句,憑君澹泊故消憂。

浮生蕩汩茶兼酒,不繫波間葉樣舟。

水之二

豈道愁心似個長,激湍澄靜兩堪忘。

屈沉李溺渾詩藪,秋積春流即酒漿。

膠擾浮漚歸一定,迴環清影住非常。

塵紅不染淵停碧,上善如斯蒼復茫。

阅读全文>>
2010年10月10日 00:42

那幾夜,返童

那幾夜,返童[/pre]我第一次見到姑父歐陽中石先生是在一九八八年四月間,那一年北京的春寒凜冽又漫長,除了有那麼幾回天氣晴爽,出門踏遊,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在東四前拐棒胡同的家宅中向老人家請益;談京劇、談邏輯學、談文章和書法。[/pre]在那狹仄湫隘的書齋、臥房兼客室裡,有兩句教誨始終令我不明白,日後多年,總和那屋裡成天價蒸騰著熱氣的煤球爐的記憶聯繫在一起。每當我自己練起字來,就會想起姑父的兩句話──說是等我年紀...

阅读全文>>
2010年10月08日 09:35

衣不經新,何由而故

衣不經新,何由而故[/pre]從衣服裡捫出個虱子來的事,在今天會嚇人一跳;可是在一千六百年前為什麼就能傳為美談了呢?這是一整個社會的時尚問題──時尚是甚麼?就是一旦遠離了它,你非但不會欣賞,甚至不能瞭解的一種東西。[/pre]在王猛去遊說桓溫的時候,士大夫有兩種極端的流行,一種是十分注重外在美,天生的容貌、後天的修飾,都得在公共場合誇示、炫耀。另外,恰恰與此相反,社會上也流行一種狂放、簡傲、率性而且刻意不講究...

阅读全文>>
2010年10月07日 07:49

一塊大匾,八千萬塊磚

一塊大匾,八千萬塊磚

不稱頭的帽子引起誤會,說不定還會導致嗤笑。這得先從遠路裡繞回來說到我祖家的親戚,是有一個小故事。

明成祖永樂四年閏七月,皇帝下詔:明年五月要在北京建築宮殿,這是一項急迫的任務,大臣必須在十個月之內遠赴四川、江西、浙江、兩湖、山西採伐木材,並徵集包括軍士、民丁在內的各色工匠、伕役,到京聽役。

最初負責主持這一項造都計畫的吳中和蔡信都有系統工程的專長以及經驗。比方說:挖鑿護城河和...

阅读全文>>
2010年10月06日 10:21

于右老的詩法和人格

于右老的詩法和人格

三原于右任先生一代宗翁,詩書領袖,時人譽為草聖,稱道他開展了一千多年以來中國書法的新美學,這話一點都不誇張。試想:二王以降,多少書家浮沉於時,矩矱森嚴者有之,好奇變怪者有之,不論是師法魏碑唐楷而得之於工麗者;或者是取徑狂草拙石而出之以險峭者,絕少有一二豪傑於風格自樹之外,還能獲得廣泛的讚賞和追摹。于右老則確乎是這樣難得的人物。

我所就讀的小學已經成立五十多年了,到今天為止,還在...

阅读全文>>
2010年10月05日 07:43

答milule────關於舊體詩的音樂感

milule來問:

偶爾看過幾句唐詩英譯,好像字詞、形式與意境之美損失慘重,跡近面目全非。可能基于漢字的特點,舊體詩(相對其他語文的詩)大概是最不可譯的東西之一。從這個角度反推,是否真的可以說舊體詩“形式大于內容”?(這是否是個偽問題?因為我又經常覺得形式即內容)或者,其實從這個角度,古體詩反而是最接近音樂、繪畫的藝術形式?謝謝。

答曰:無論舊體新體之稱詩者,皆在最大程度上不可迻譯。那是因為各民族語言中...

阅读全文>>
2010年10月03日 19:21

七律有句倒裝

七律有句倒裝,讀之常有「三一三」之斷法,此悍筆也;在頷、頸二聯尤奇險。

杜甫秋興末首「香稻(一說紅豆)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論者極夥,且不續貂。僅以〈奉送蜀州柏二〉頸聯「楚宮臘送荊門水/白帝雲偷碧海春」為例,其勾引錯讀之趣益顯。做「三一三」讀──讀可讀,非常讀;如錯眼於雲中得狗馬,花間見臙脂,此錯趣也。

然倒裝之句未必僅得「三一三」錯讀之趣,亦有得「二五」之趣者。少陵〈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二,...

阅读全文>>
2010年10月01日 08:42

律體之「不對」

律體之「不對」

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頭聯屬對︰「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李白〈送友人〉頭聯屬對︰「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張九齡〈望月懷遠〉頭聯屬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三詩之頷聯(第二聯)則散行不求儷對︰「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甚而於〈夜泊牛渚懷古〉一起六句皆不屬對︰「牛渚西江月,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

阅读全文>>
2010年09月28日 09:44

時醫

時醫

有些語言,用一用就死了,大抵說來,這些死得快的語詞、語句之所以早夭、天不永年,都是因為這語詞、語句所代表的意義被人厭棄。比方說我們讀古書偶爾還會讀到「咄咄書空」這樣一個詞,它源出於《世說新語‧黜免》,本指中軍殷浩被廢,終日臨空作書,寫的是「咄咄怪事」四字,被旁人看去,把「咄咄」和「書空」連起來,就成了自嘆無奈的意思。我敢斷言:這個詞遲早是要死的。即便是現在,這四字成語就算還沒死,也去了大半條...

阅读全文>>
2010年09月26日 19:06

毀家七首

臺灣國防部拆遷老舊眷村,熱炒地皮,儼然一門暴利生意,住戶欣欣然樂於就範

毀家七首之一

老居舊號亦新村,

五十年來一址存。

誰記復華遷徙事,

遼寧街到小南門。

毀家七首之二

西藏路邊疑是家,

來時十五認年華。

殘籬篩透殷紅處,

袖手風過日最斜。

毀家七首之三

玻璃帷幕作叢林,

恣意東西信難忱。

已悔當時憐棟宇,

廛居高處遠林禽。

毀家七首之四

破土山貓鬥興昂,

摧枯解識難民艙。

看空家業渾如此,

一...

阅读全文>>
2010年09月26日 09:23

狂妄與恢詭

狂妄與恢詭

汪辟疆《光宣詩壇點將錄》列詩壇舊頭領一員,排名第一,位等「托塔天王晁蓋」的就是王闓運。贊詩云:

陶堂老去彌之死,晚主詩盟一世雄。

得有斯人力復古,公然高詠啟宗風。

陶堂固有名矣──高心夔,早年與王闓運同為肅順的幕賓。咸同之際,倡漢魏之詩、六朝之文,儼然一代宗匠。彌之是指鄧彌之,與王闓運、李篁仙等數人自標為「湘中五子」,造學古一派,尤好五言。當時並世諸名公巨卿不知詩,見五言則稱漢魏,王闓...

阅读全文>>
2010年09月16日 09:23

【台北交通九題】

候車不至口號

浮生接駁過青春,撲面霜風雜路塵。十里繁華空待老,回頭盡是未歸人。

塞車不前口號

誰謂接輿稱隱狂,輻輪凝泊鬥名場。祇緣身在紅塵裡,壓得紅塵路更長。

泊車不遂口號

逡巡一隙恰來遲,繞取芳華近老時。顧我平生停不得,逐流心事欲何之?

佇車不發

路迷山外不消回,雲拂重城望處開。四十年餘舊風日,我家深巷沒塵埃。

剎車不靈口號

微軀葉似放湍流,行不當行收不收。淹忽誰停過眼事,霜楓乍晚白從頭。

發車...

阅读全文>>
2010年09月13日 09:48

寫詩這回事────為《澎湖偶拾》組詩所多說的幾句話

[pre]寫詩這回事────為《澎湖偶拾》組詩所多說的幾句話[/pre][pre]寫舊詩幾乎稱得上是一件招惹人笑的事了──調笑寫舊詩的人裡還少不了寫新詩的。招人調笑了之後,寫舊詩的自己也會笑。一邊笑,一邊還寫。[/pre][pre]打從我小學五年級起摹擬些《唐詩百首淺譯》、《白香詞譜》之類的書填字謎似地寫舊詩,幾乎沒得著甚麼人的鼓勵。我父親非但不以寫舊詩為好事,甚至不以寫舊詩為可及之事。也還是笑。[/pre][pre]有一回看見我拿李...

阅读全文>>
2010年09月09日 08:15

現世報

現世報

宋代實行「榷酒制」。這種制度是將府州一級地方設置官署,負責釀酒公賣。縣鎮鄉閭以下則由民間承辦釀造,時興包稅。因為酒稅是重要的財政收入,所以不許私釀。南宋建炎以後,為增加稅收,遂有任人加價競爭,承辦買稅情事,這種作法叫做「撲買」或者「買撲」。另外,根據《都城紀勝‧酒肆》所載:「除官庫、子庫、腳店之外,其餘皆謂之拍戶。」可知,向官方所經營的酒務、酒庫、酒坊買酒來轉銷的叫做「拍戶」。

南宋時臨安...

阅读全文>>
2010年09月08日 08:01

簡單的仇恨

簡單的仇恨

仇恨之所以入人深刻,實因仇恨過於簡單。有些基於人生現實中過於複雜的因素所形成的仇恨,倘或難以言表而不容易喚起同仇敵慨之心,也要找到最簡單的替代品,作為鞏固的基礎;族群之間的歧視與排擠往往如此。

老作家蕭乾主編的一套《近代新筆記叢書》上有這麼一則軼事,說起曾任國民政府江西省主席的魯滌平(一八八七~一九三五),湖南寧鄉人,此公生平最忌諱「八」和「八的倍數」,因為「湖南習俗,抬死人靈柩的,少...

阅读全文>>
2010年09月07日 11:31

吴三桂和史上阙如的老道士

从人情之常的角度去看,任何人要叛离一个国家或社会,都既是鲁莽的,也必然是思虑的结果。一个人在自己的国家生存不下去──哪怕仅仅是杞人忧天地以为自己在本国将受尽迫害,也只有在他国甚至敌国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才会想到离开这个国家。当它的离开可能引起其它国人对自身安全的疑虑,国人就会指称这是「叛逃」了。

那么叛逃者的处境如何?真有那么严重吗?在旁人看来,答案可以有很多。可是从叛逃者的角度去思索,决计不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