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考枯菊一首
閒考枯菊一首
沈尹默有一首詩:「不問天成力,爭知物死生。焦勞千瓣曲,拼得一身清。氣漸偏懷故,毫輕似忘情。籬東蕭瑟處,息壤倩誰耕。」
這首詩作於1955年,不著詩題,但是詩後有親題而未完成的小跋一,文曰:「略向無人處一吟/往者聞之乎聞之矣□尹默/乙未秋末有懷而(以下缺)」由於沒有題、沒有序,詩是以小草書寫在半張尺方習字紙上,字句全未塗改,看來似草稿又不似草稿。這件小文物是夾在一本《劉石庵詩稿》的字帖裡輾...
怎樣起筆寫古典詩(之三)
接下來要說的是仄韻律絕少見的原因與平韻律詩的出句末字的講究。
仄韻律詩不是近體詩的正格,但是幾乎沒有人提出過為什麼少見的原因。我自己推測是音樂性的問題。這就要從律詩裡的一些音樂性講究說起。
非常少見的三韻律暫且不說,一般的律詩至少八句,押平聲韻的句數少則四句、多則五句,都還講究韻字要諧以「陰平陽平互見」,用今天的普通話誦讀起來,最好不要通篇都押陰平或陽平字。押平聲韻的非韻...
怎樣起筆寫古典詩(之二)
把前文用另一種說法重溫一遍。
一、音節傳統詩詞的讀法,以兩個字為一音節,故音節停頓處,讀音可以更清楚的被辨析。近體詩發展之後,詩中的平仄才有刻意的安排。於是在音節稍微停頓的地方,同時有了有平仄的變化。平聲悠揚,仄聲急促,一方面也經由快慢的交替,來表現字音的節奏。
二、韻腳和律句的判讀~~1.偶數句最後一字押韻,有時首句也押韻。該用韻而未用韻,稱為出韻。 2. 除非較少數「拗救」...
怎樣起筆寫古典詩(之一)
一般近體律絕,首重聲調──亦即平仄;八句之律詩、或四句之絕句都有定式。隨手上網,很容易就可以查到幾個基本聲調的格式。先看首句第二字為平為仄,如為平,即是平起,一般五言平起首句如用韻,則其聲調格式大約就是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是五言絕句之平起(首句第二字為平)而首句不用韻,則其聲調大致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一樣...
一塊大匾,八千萬塊磚
不稱頭的帽子引起誤會,說不定還會導致嗤笑。這得先從遠路裡繞回來說到我祖家的親戚,是有一個小故事。
明成祖永樂四年閏七月,皇帝下詔:明年五月要在北京建築宮殿,這是一項急迫的任務,大臣必須在十個月之內遠赴四川、江西、浙江、兩湖、山西採伐木材,並徵集包括軍士、民丁在內的各色工匠、伕役,到京聽役。
最初負責主持這一項造都計畫的吳中和蔡信都有系統工程的專長以及經驗。比方說:挖鑿護城河和...
milule來問:
偶爾看過幾句唐詩英譯,好像字詞、形式與意境之美損失慘重,跡近面目全非。可能基于漢字的特點,舊體詩(相對其他語文的詩)大概是最不可譯的東西之一。從這個角度反推,是否真的可以說舊體詩“形式大于內容”?(這是否是個偽問題?因為我又經常覺得形式即內容)或者,其實從這個角度,古體詩反而是最接近音樂、繪畫的藝術形式?謝謝。
答曰:無論舊體新體之稱詩者,皆在最大程度上不可迻譯。那是因為各民族語言中...
[pre]寫詩這回事────為《澎湖偶拾》組詩所多說的幾句話[/pre][pre]寫舊詩幾乎稱得上是一件招惹人笑的事了──調笑寫舊詩的人裡還少不了寫新詩的。招人調笑了之後,寫舊詩的自己也會笑。一邊笑,一邊還寫。[/pre][pre]打從我小學五年級起摹擬些《唐詩百首淺譯》、《白香詞譜》之類的書填字謎似地寫舊詩,幾乎沒得著甚麼人的鼓勵。我父親非但不以寫舊詩為好事,甚至不以寫舊詩為可及之事。也還是笑。[/pre][pre]有一回看見我拿李...
从人情之常的角度去看,任何人要叛离一个国家或社会,都既是鲁莽的,也必然是思虑的结果。一个人在自己的国家生存不下去──哪怕仅仅是杞人忧天地以为自己在本国将受尽迫害,也只有在他国甚至敌国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才会想到离开这个国家。当它的离开可能引起其它国人对自身安全的疑虑,国人就会指称这是「叛逃」了。
那么叛逃者的处境如何?真有那么严重吗?在旁人看来,答案可以有很多。可是从叛逃者的角度去思索,决计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