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此文今日發表於香港,歡迎更多的朋友看看,明白台灣這個偽善成性的社會…………   

                   老黎的黯然

此前我在港台兩地《蘋果日報》都開了專欄,下週之後情形不會是這樣。我要把在台灣的專欄停掉。這事原本與香港讀者無關,但是《蘋果日報》的老黎在台灣投資電視,鎩羽而歸,打包走人,我想香港讀者也會關心。

老黎在台灣投資傳媒事業,為一個身份認同高度分歧、社會價值高度衝撞,而且看來逐漸走向分眾多元的島嶼帶來了極大的震撼。事實很清楚:當吾人慣見習稱的tabloid一夕之間在市場上成為台灣第一大報的同時,才有機會發現:原來台灣各界對於新聞所能帶來的知見和娛樂,原本是有一種高度而且集中的期待的。再說白一點:原來八卦報就是我們私心的最愛!

既然愛,就敞開來愛吧?不,這是secret pleasure,絕對不能公然道破──在公共議論和批評的空間裡,我們台灣人不能面對、更不敢承認自己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地喜愛窺看名人隱私、並且樂於讀到記者常以揶揄消遣的語氣鄙夷那些不堪之事曝光的顯貴或偶像。很多身為父母的人不願意把《蘋果日報》、《壹週刊》買回家,但是這兩份報刊卻還是台灣銷售最好的紙媒──你可以說很奇怪;更奇怪的是:你也可以說一點都不奇怪。我們愛,但是不能表態;我們做,但是不能明說。怎麼看,壹傳媒都是台灣視聽大眾的「小三」。

回首前塵,壹週刊與蘋果日報先後「登台」,在地輿論事前事後都聲稱(而且是不停地強調):老黎一人隻手改變了台灣的媒體文化;聽來固是一世之雄,老黎自當有其在台灣傳媒史上不可磨滅的地位了。然而,此中認知的陷阱極多。反向而觀之,跟著壹傳媒走上八卦消費之路的各大報刊、乃至於電子媒體,反而有了得以遮蔽形影的掩護,要責備新聞事業墮落、煽色腥文化當道,前驅先行且獲利不了結的蘋果反正跑在前面。

事實上,無論是咬牙切齒的媒體同行、怵目驚心的衛道人士、或者是私下窺看八卦、公開指罵狗仔的視聽大眾,以及仰強權鼻息、事大國體面的孱弱政府,大約都可以算是「驅黎」的共謀。

我們既已高度分享這小三帶來的私秘樂趣,卻又要積極迴護著公共道德的形象;比之於包養小三者還不如的是,這個傳媒環境裡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於窺淫成癖之餘,公開辱罵「水果日報」、「數字週刊」之不倫。而公部門通過各種手段阻止壹電視上架,似乎也沒有干犯任何在它處主張自由市場、公平競爭的善良公民。從政府的層面來說:反正對岸當局素不喜老黎,順水推舟給他穿穿小鞋也符合了維護公序良俗的門面。一舉而兩得,何樂不為?

打包賣掉台灣壹傳媒,看在常人眼中的,大約只有鉅額的交易金。所見止此,自然也就不會理解前兩年拿到中華民國身份證的老黎彼時的興奮之情。而今老黎哭著離開台灣,留下了形容他心情的兩個字──「哪兩個字?」記者聽不懂老黎的口音,他只好把那兩個字寫在便利貼上:「黯然」。

我與老黎論私交在前,為他在台灣的報紙寫專欄這事,也就可以黯然收拾了。台灣所不需要的,顯然還不只是他這樣一個外人。

话题:



0

推荐

张大春

张大春

190篇文章 7年前更新

当代最优秀的华语小说家,1957年生,山东济南人。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曾任教于辅仁大学、文化大学。现任辅大中文系讲师、News98 电台主持人。曾获联合报小说奖、时报文学奖、吴三连文艺奖等。著有《鸡翎图》、《公寓导游》、《四喜忧国》、《大说谎家》、《张大春的文学意见》、《欢喜贼》、《化身博士》、《异言不合》、《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我妹妹》、《没人写信给上校》、《撒谎的信徒》、《野孩子》、《寻人启事》、《小说稗类》(卷一)(卷二)、《城邦暴力团》(1~4)、《聆听父亲》、《认得几个字》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