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旅字的長途旅行


近年來每日報紙上一定出現的詞彙之一是美食,之二是旅遊,總之是進口出口,雖無關國家大計,卻反映了人們最尋常的關懷──吃喝以及出走。

旅這個自有一、二十個義解,端視用處而迭見變化。先不論語源上的探賾,單從一個看來比較晚出的意義來說,可以窺見此字後來的精神。在《後漢書‧光武帝紀》裡,已經有:「至是(到了這時候)野穀旅生,麻菽尤盛,野蠶成繭,被於山阜,人收其利焉(人們都來撿便宜)」這裡的「旅生」,曾經被訓詁學者解釋為「不因播種而生」,也就是說:穀類植物生長,殆非源於人力,而是自然界風生水起的力量所促成。由此可知,不一定是人們的行腳,就連施之於物類,發展到漢代以後的「旅」字,已經帶有一種漂泊的情味。

字義走到「飄泊」上,是一條相當遙遠的路程了。回到最初,在甲骨文裡,可以輕易辨認出來:那是在一面大旗底下,有象徵多數的兩個並列的「人」,看來是某種群眾之聚集。後來的小篆則將旗幟置於明顯的左側,右邊的兩個「人」上方原來的旌旗縚帶變成了另一個人,看來更加整齊有序,但是這些個列隊的人們並沒有行動、更沒有漂泊的意思。後人可以推想:古代的軍事組織──無論是《周禮》上記載的五百人一單位,或是《國語》裡記載的兩千人一單位──大概就是一支可以獨力作戰的部曲之意。

由於是齊聚,所以延伸出一種「俱」、「同」、「一起」的意思。《禮記‧樂記》上記錄了孔夫子的弟子子夏所敘述的音樂理論,其中有兩句:「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如要翻成語體,大約如此:「這裡所說的古樂,是一群人共同的活動,他們或進或退,步調都是一致的。」「旅」,成了「一致」的形容詞。

「旅」的組織性提醒我們:此字不但有「眾多」、「齊聚」、「一致」之外,還有「次序」的意思。次序感也就進一步涉及了「陳列」的內涵。我們讀《詩經‧小雅》裡的:「籩豆有楚,殽核維旅。」就彷彿看見了陳列整齊的食具和食物。此外,人的脊椎骨環節相連,接合緊密,也可以用「旅」字表現,但是由於一字表意過多,有時不得不加以區分,所以本來的「旅」底下另外加上一個表示身體的形符:「肉」,而把本字作為聲符,我們遂多了一個「膂」字。形容人健壯、力氣大,到今天我們偶爾還會使用「膂力過人」這個成語。

另一方面,「陳列」各種食具、食物也有常見的儀式性質。無論是《周禮‧天官》所記載的:「王大旅上帝」,或者是《論語‧八佾》所描述的:「季氏旅於泰山」都是把一個原本只有「將人齊聚起來」、「將東西陳列出來」這樣的動詞鎖定為專有名詞,所指的就是祭祀。

行商被稱作「旅」也是很早的事,他們不是今天我們常常聽到的「單幫客」,而總是互相攀緣牽引,鳩結隊伍,彼此照應,形成一種動態的陳列。也基於這個緣故,充滿了異地感、陌生感的「客」字便滲入了「旅」中。大約是在這一動態意義的加入之後,「旅」出發了,遊歷了,「觀謁」「參訪」的意思也出現了,之後就越走越遠了。

旅懷日不同,客夢翻相似。」是明代詩人李贄著名的詩句,我每於客中總會想起這兩句詩,想起這樣的詩句,就容易懷鄉念家。但是轉念再一思忖:一個「旅」字能夠從一面大旗之下那個集結的、稠密的隊伍裡逃逸出來,浪跡天涯海角,多麼不容易?浮生如旅,該出走時就出走。

话题:



0

推荐

张大春

张大春

190篇文章 7年前更新

当代最优秀的华语小说家,1957年生,山东济南人。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曾任教于辅仁大学、文化大学。现任辅大中文系讲师、News98 电台主持人。曾获联合报小说奖、时报文学奖、吴三连文艺奖等。著有《鸡翎图》、《公寓导游》、《四喜忧国》、《大说谎家》、《张大春的文学意见》、《欢喜贼》、《化身博士》、《异言不合》、《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我妹妹》、《没人写信给上校》、《撒谎的信徒》、《野孩子》、《寻人启事》、《小说稗类》(卷一)(卷二)、《城邦暴力团》(1~4)、《聆听父亲》、《认得几个字》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