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况愈下有甚么不对?

 

纠正人的人,经常理直气壮,但是通常他们不知道:自己才该是被纠正的人。

过去数十年间,我不断地听见各方各面有识之士对于常民使用国语文之无知、误用、讹解极度不满,并时刻找机会斥其妄、摘其谬,似以非如此不能捍卫中华文化。不过,愤然作色的有识之士错得也不少。其中最令我反感的就是将俗说的「每况愈下」纠正为「每下愈况」。这整个过程充分显示小知识分子读书不能通透,却斤斤自喜于一得之见的嘴脸。

不只几十次,我几乎随时可以听见、读到那些个读了几天中文系的蛋头们大力指责小老百姓错用成语,以致于让专栏作家、媒体主播甚至教授名嘴也人云亦云地改了口,现而今我们在公开论坛上经常听见人们指称「情况越来越坏」为:「每下愈况」;而非「每况愈下」了。

他们振振有词:「每况愈下」出于《庄子》,是一个古语,不应从俗而变,一切以返本溯源为是。的确,「每下愈况」典出于《庄子‧知北游》里东郭子和庄子相应答「道,恶乎在?」的一段。庄子说了「道在屎溺」这样的答案,东郭子简直不知何以为继了;庄子这时才把看似粗鄙的玩笑兜回一个幽深而抽象的概念:为甚么「道」会显现在「蝼蚁」、「稊稗」、「瓦甓」、甚至「屎溺」这样越来越卑下的事物上呢?庄子接着又打了一个譬喻:如何判断一头猪到底肥不肥呢?答案是看猪脚。猪脚越是往下越不容易肥的所在,一旦肥了,就越能显示整头猪的肥。这个譬喻说的就是「『道』在低下之处越发明白」。「况」字在这里是表示「明白」、「明显」、「清楚」的意思。「每下愈况」这个词,也只有在应答「勘查道在何处?」的回答时才有意义。

但是千载以下,到了宋代,出现了刻意将「况」与「下」二字颠倒,而导入另一个意思的用法。这得先说起陈师道。陈师道在他的《后山诗话》里说过这么一段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意思大约是批评韩愈的诗、苏轼的词,皆为「变格」,殊不近于诗词本体,这就引致了另一为诗论家胡仔的指责。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一》:「余谓后山之言过矣,子瞻佳词最多……凡此十余词,皆绝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若谓以诗为词,是大不然。子瞻自言,平生不善唱曲,故间有不入腔处,非尽如此,后山乃比之教坊司雷大使舞,是何每况愈下?盖其谬耳。

在胡仔笔下,「每况愈下」的「况」,因字位在四字成语之中的位置之改变,也就有了不同的了意义,变成「比喻」的意思,如:「以往况今,甚可悲伤。」或者「以夫子自况」之类。到这一步上,原本还不至于有甚么误会,因为在一般人的语境之中,很不容易有机会去指称他人打比喻「越比喻越糟糕」。

可是南宋的洪迈却写下这样的句子:《容斋续笔‧蓍龟卜筮》:「人人自以为君平,家家自以为季主,每况愈下。」此处的「每况愈下」和胡仔那儿的又不同了;在洪迈这里,「每况愈下」的「况」已经回到《诗经‧大雅‧桑柔》:「为谋为毖,乱况斯削。」指的是情形、景况了。今天我们若是要表达「情形越来越糟糕」,当然就要说:「每况愈下」才是对的。也许在胡仔和洪迈的心中,都出现过《庄子》的原文,而依然能打破原先的语意,颠倒生姿,有何不可呢?这不正是化旧语成新意的创造吗?今人不知古而拘牵词源,泥古不化者,真该愧死。

我这样说,蛋头们明白了吗?也许。可是他们一时误信误执而传递给大众的权威信息此刻还在风中飘荡。我估计不超过三天,就会遇见另一个人问我:「到底该说『每况愈下』还是『每下愈况』呢?」

这真是每况愈下!

话题:



0

推荐

张大春

张大春

190篇文章 7年前更新

当代最优秀的华语小说家,1957年生,山东济南人。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曾任教于辅仁大学、文化大学。现任辅大中文系讲师、News98 电台主持人。曾获联合报小说奖、时报文学奖、吴三连文艺奖等。著有《鸡翎图》、《公寓导游》、《四喜忧国》、《大说谎家》、《张大春的文学意见》、《欢喜贼》、《化身博士》、《异言不合》、《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我妹妹》、《没人写信给上校》、《撒谎的信徒》、《野孩子》、《寻人启事》、《小说稗类》(卷一)(卷二)、《城邦暴力团》(1~4)、《聆听父亲》、《认得几个字》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