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體之「不對」
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頭聯屬對︰「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李白〈送友人〉頭聯屬對︰「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張九齡〈望月懷遠〉頭聯屬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三詩之頷聯(第二聯)則散行不求儷對︰「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甚而於〈夜泊牛渚懷古〉一起六句皆不屬對︰「牛渚西江月,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故有所謂:「以謫仙之筆作律,如豢龍於池沼中,雖勺水無波,而屈身盤拏,出沒變化,自不可遏,須從空靈一氣處求之。」
或以為謂初唐、盛唐之時,律詩尚未完全成熟,故未免留存古詩格調。余不以此論為然。蓋化駢入散,以散含駢,勢若流水,此非絕頂神思不能到;到此亦不能久留。此一變化,非關詩體發展之熟或不熟,全在妙語偶得之難。而變例非徒暗中化六句三聯之膩氣,更兼以頷聯聊為敘事手段,敷衍動勢,實難能而可貴﹗
王、孟、韋、柳四家詩尤其在此作手。近人楊雲史獨得力於此四家,五律常有化神之句,便似於頷聯之對仗極不措意。如〈過萬山王粲宅〉前四句如此:「江流雲夢外,柳暗大堤前。漢上多名士,登樓懷仲宣。」頭聯作對、頷聯不對。再如:
〈竹溪縣寺〉前四句如此:「風亂客心急,流清帶驛亭。孤村楓葉脫,一郡好山青。」皆無對。再如:
〈題程康聞笛圖〉前四句如此:「兵馬滿天地,哀歌江漢間。斯人余不識,把劍孰追攀?」皆無對。再如:
〈洛陽秋晚送南海先生西游關中之三〉前四句如此:「潼關天下險,駐馬一沉吟。此地中原盡,況當秋色深。」皆無對。再如:
〈榆關紀痛詩十首之一〉前四句如此:「六合軍需動,安危仗令公。長驅二十萬,鼓角下遼東。」皆無對。
〈榆關紀痛詩十首之二〉前四句如此:「吹角平原裏,青天萬馬鳴。關山秋月白,刁斗滿長城」前四句如此皆無對。
然無對之不傷其為律,蓋於散中勢凝,尤為難得。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