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荊與老饕
「識荊」這個詞的意義是是從一篇文章裡的兩個像詩一樣的句子醞釀出來的。唐代的大詩人李白有一篇〈與韓荊州書〉,文中這樣寫到:「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韓荊州」指的是當時的荊州長史韓朝宗。
因為李白詩名高,說話的份量夠,經他讚賞,這「識荊」就獨立成一個語詞,是為初次見面的敬稱。李白這個識荊的故事讓人想到了另一個因一篇文章改變用語意義的例子──蘇東坡的〈老饕賦〉。
饕字和餮字經常連用,古代鐘鼎彝器上刻著一些有頭無身的獸面裝飾,一度通稱之為饕餮。據說是一種貪殘的怪物。
《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神異經‧西南荒經》的記載小有不同記載:「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積財,而不食人穀,彊者奪老弱者,畏群而擊單,名曰饕餮。」
「饕」原本一直是指一種貪財的惡人。到了宋代,蘇東坡原本就有一種在名詞之前冠以「老」字以表戲謔或狹洽的行文習慣,以此而寫過一篇著名的〈老饕賦〉,將「老饕」描述為貪吃客,這就改變了此一語詞原始的意義,使最初分化的解釋「貪財為饕,貪食為餮」產生偏欹,殆以饕字為貪吃、好吃甚至精通飲食之道的泛稱。
0
推荐